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资讯 / 电影资讯 / 好莱坞是怎么烂掉的?内部人出来解释了

好莱坞是怎么烂掉的?内部人出来解释了

更新日期: 2025-04-13


好莱坞吐槽好莱坞,从来都不算什么新闻。从黄金年代的《雨中曲》和《一个明星的诞生》,到1990年代的大导演讽刺剧《大玩家》和《巴顿·芬克》,再到近些年的自我指涉电影《艺术家》《鸟人》和《巴比伦》,好莱坞从来都不避讳向大众揭示它物欲横流、滑稽可笑甚至凄惨落魄的面向,因为它对自身之于大众的魅力光环一直保留着底气。

这同样也让许多表面上进行自我批判的好莱坞电影,从内里处渗透出一股无法掩饰的自恋气息。以行业内角度来看,这种自恋无可厚非。大部分好莱坞内幕片在本质上都是一次团建活动,虽然满含吐槽和讽刺,却最终仍然能将落点升华至造梦的伟大,从业者也因此能借助虚构故事重获鸡血和动力,继续投入到令人疲惫的繁琐工作中。

但这种策略对于局外人来说就不一定奏效了,即便这些局外人本身也是忠实影迷。总体上,电影人是容易被虚荣心和自我欺骗心理所诱惑的一批人,而好莱坞内幕电影又很容易成为这类虚荣和自欺心理的一次集中而不自觉的体现,这就很容易让只想看个好作品的观众问出一个朴素的问题:这些影人的自吹自擂和相互致意,跟我到底有什么关系?


还好,最近在苹果流媒体平台上播出的这部喜剧剧集《片厂风云》(The Studio),在某种程度上跳出了窠臼,将吐槽力度调至最高,将自恋气息控制到了最低限度。这种“进步”或许和它是部苹果自制剧有关,科技资本“new money”和好莱坞片厂“old money”本就是两派势力,前者可不会管后者这那的给你留情面。

但从主创层面,《片厂风云》又同时拥有来自业内人士的犀利视角。两位核心主创塞斯·罗根和埃文·戈德堡在好莱坞浸淫多年,对生意场、人情世故和业内各色人等的特点都如数家珍,吐槽起来也就格外生动,针针见血。

剧集在一个重大人事变动中开场。好莱坞老牌片厂“大陆影业”由于CEO变动,清理掉了前朝主管,于是制片厂高管Matt(塞斯·罗根 饰)也就笑纳了意外之喜,升任公司二把手。但CEO丢给他的却是个烫手山芋:和饮料品牌“酷爱”(Kool-Aid)联手打造IP电影。总裁的想法很简单:既然《超级马里奥兄弟大电影》赚了大钱,《芭比》也赚了大钱,那么《酷爱饮料大电影》有什么不赚大钱的理由?

然而Matt的内心却是纠结的。与大部分从业者一样,他也是在经典佳作的激励下进入行业,梦想着能制作出又能娱乐大众又能发人深省的伟大电影。酷爱联名大电影能成为这样一部电影吗?显然不能,这让Matt很痛苦。




好莱坞老白男在观众看不见的地方

会说这种”政治不正确“的话,看起来很可信

但戏剧性转机立刻就到来了。

传奇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亲自客串出演)约新上任的Matt聊自己的新片提案:将发生在圭亚那“琼斯镇”的人民圣殿教徒集体喝掺了毒的酷爱饮料自杀的事件改编成电影,预估制作成本两亿美元。这个项目像之前由苹果投资的《花月杀手》一样有着票房炸弹潜质,但Matt听了却眼里冒光,大手一挥为马丁批了2.5亿美元,还签合同用一千万美元买下马丁的剧本,因为这样他不就能拥有一部商业艺术兼顾的酷爱饮料大电影,并且满足自己的艺术理想了吗!



很遗憾,Matt身边还是“正常人”居多,他们劝他放弃这个由史蒂夫·布西密(片中除了客串出演的本尊外没有一个人能念对这个名字)主演的炸弹项目,乖乖地跟《布偶大电影》和《逗鸟外传》的编剧合作,打造一部规矩的儿童向IP电影。

Matt在下属面前拿作者导演格雷塔·葛韦格和《芭比》的成功案例继续嘴硬,但他一见到“老白”布莱恩·克兰斯顿饰演的CEO就怂了下来,服服帖帖地重回保险的赚钱路线,并因此把斯科塞斯当场气哭。

《片厂风云》的每集都在讲述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第二集名为“一镜到底”,套娃般地用一镜到底形式呈现Matt因追星心切而毁了他崇拜的女导演莎拉·波利的一镜到底拍摄计划;第三集“反馈”戏剧性地讲述了整个片厂主管团队都发现了朗·霍华德新片的显著问题,却没有一个人有勇气站出来为这位大导演奉上负面反馈;第四集“丢失的胶片”戏仿《唐人街》,用侦探故事框架讲述素材胶片在片场丢失的离奇事件。这些故事业内梗密集,戏剧节奏紧凑到让演员几乎没时间喘气,加上疯狂贩卖焦虑的长镜头场面调度,让观众实打实地体验了一把业内人士的鸡飞狗跳人生。


《片厂风云》与上文中提到的那些看似自我批判,实则弹冠相庆的好莱坞内幕片有什么不同?

在于剧中埋的那些业内梗,还是具备着一定程度的辛辣度。

譬如好莱坞制片厂的种族包容策略中暗含的伪善;




譬如马丁·斯科塞斯近些年来不花两亿美元就拍不出电影的趋势;



譬如从业人员一见到权力与名望方面的上位者便会立刻变成马屁精和应声虫,失去主见和骨气的滑稽相;



譬如像“朗·霍华德”这样的业内资深老导演常年被各种马屁精包围,以至于对客观事实已失去基本认知,并且自我膨胀到听不进去任何批评意见。


但要说自恋和膨胀,但朗·霍华德显然不是最合适例子,“教父”科波拉才是这方面的典中典;但好在他是拿自己的钱拍片

譬如近些年里越来越频繁出现的一镜到底噱头。剧集借两位人物之口对此展开了争论,其中一个人认为一镜到底是电影人的至高成就,另一个人则认为这只不过是导演在用摄影机打飞机。






《片厂风云》对于好莱坞大片厂近年来愈发不思进取、扼杀电影艺术创造力的路径依赖现象也是毫不留情。与拍出好电影相比,制片厂大老板更关心跟上Tik-Tok潮流,将儿童和青少年作为重点目标受众,日复一日地制作毫无营养的流水线产品,直到它不再挣钱为止。至于故事讲得怎样,谁关心?而这终究会为好莱坞自掘坟墓。



当然,这部剧也有它的弱点。

虽然本质上是喜剧,但Matt屡屡跌破下限的愚蠢举动(尤其是在第二集中)让人很难相信他能被委任如此要职,而剧中部分笑点也设定得过于轻率和缺乏可信度。只能说,为了不得罪真正的片厂主管,塞斯·罗根还是用主动降智的策略为剧集削弱了些许锋芒。如果换掉这对“烂仔帮”出身的主创,《片厂风云》有可能会是一部更好的作品,却也有可能在剧本阶段直接被毙。

不论怎样,《片厂风云》与传统好莱坞内幕片相比都去除了自恋气息。我们之前谈到了原因之一——它的出品方苹果不属于好莱坞传统势力,而原因之二或许存在于好莱坞自身的衰落中。

与之前相比,好莱坞在面对大众时已经没了对自身光环的自信底气,也似乎不再相信电影行业能够在与诸多娱乐方式的竞争中,重新夺回昔日的荣光。昨日的圣地,或许真的在渐渐变为明日的废墟,而像Matt这样的电影打工人,也不过在像所有牛马一样苟延残喘。

当一个人或是一个行业不停把昔日辉煌挂在嘴边时,就已经证明了他或它并不相信自己还有未来。



即便如此,这种衰落并不意味着作为看客的我们不能从业内人士的疯批精神状态中得到乐子,也并不意味着好莱坞的自我重复就是事情的糟糕顶点。

流行文化的下沉似乎是不可逆转的时代症候,没人想与其一起下坠,却又无能为力。而陪着好莱坞一起下坠,似乎也就成了一位影迷所应尽的美德:

既然我们曾经享受过《唐人街》《出租车司机》和《大玩家》的高光,那么我们似乎也有义务承受同一个产业所必然历经的低谷。

谁知道它会不会奇迹般地产生转机呢?

/TheEnd/


今年第一部大爆,为什么是这部?


空音央说了什么不能发的吗?


什么剧 = 《继承之战》+《广告狂人》+《亢奋》?


年度第一,这部真的是影迷必看


豆瓣5.5和6.2 但我们总是会推荐他的新片


THE END
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