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资讯 / 电影资讯 / 争议不断,是平替还是本土神作?

争议不断,是平替还是本土神作?

更新日期: 2025-04-13

棋士》火了,连周边小玩意都已经上架了!

我相信只要是看过《绝命毒师》的剧迷,再看这部剧都会似曾相识。


崔业是围棋老师,Walter是化学老师;崔业的儿子因神经问题住院需要治疗,Walter的儿子则因神经问题导致行走困难;崔业的哥哥是刑警队长,Walter的连襟是缉毒警察;崔业的老婆是会计兼秘书,Walter的老婆是审计;崔业有夏生,Walter有“小粉”。

各路评论也吵翻了天,有人直呼"抄袭",有人则为《棋士》辩护,称其为"本土化创新"。


事实上,这场争论本身比剧情更有戏剧性。

创作从不在真空中发生。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今天的好莱坞大片,"借鉴"一直是艺术创作的常态。

银翼杀手》向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致敬,《黑客帝国》吸收了日本动漫的元素,昆汀·塔伦蒂诺几乎将"向前人致敬"变成了个人标签。

问题不在于是否借鉴,而在于如何借鉴,以及在借鉴基础上能否创造出新的价值。


《棋士》确实在故事架构和人物设定上与《绝命毒师》高度相似,但它也在尝试融入中国特色元素。

围棋的哲学思维替代了化学原理,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特殊语境替代了美国荒漠的疏离感。

这种本土化尝试,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既是必然,也有其存在价值。

每个文化背景下的观众,都需要能够引起共鸣的本土故事。


在这个意义上,《棋士》为中国观众提供了一个更容易代入的版本。

王宝强的表演让人惊喜,而剧中对中国家庭关系的刻画,也比《绝命毒师》更贴近本土观众的生活体验。

不过,当我们承认《棋士》的本土化价值时,也不能忽视《绝命毒师》作为原创作品的不可替代性。

那种对人性的透彻剖析,对叙事的精准控制,对视觉语言的精心设计,是很难被简单复制的。


也许,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棋士》的出现,恰恰证明了《绝命毒师》作为一个故事模板的强大生命力。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2008年。

彼时,一部被HBO、Showtime等电视巨头纷纷拒绝的"小众剧"在AMC悄然开播。

没人预见到,这部讲述中年化学老师制D的故事会重新定义电视艺术的边界。


五季之后,它捧回148座奖杯,在Metacritic上创下99分的神话,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如今提起"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视剧",《绝命毒师》必在榜首争夺者之列。

但它的伟大不仅在于数字和桂冠。


从第一集被遗弃的裤子到最后一集的回应,从颜色符号的精心设计到四季埋下的伏笔,这是一部近乎偏执的精密作品。

没有多余的片段,没有无关的台词,每个细节都在为整体服务。

对于剧迷来说,《绝命毒师》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它更是一段深刻的时代记忆,是对人性、道德与命运抗争的永恒探讨。


总的来说,无论你是对《棋士》抱有期待,还是对《绝命毒师》依然情有独钟,都不妨放下那些先入为主的标签,从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两部剧。

经典从来不会因为时代的更迭而黯然失色,相反,它们的存在正是对当下平庸创作的一记有力回击。

如果《棋士》能引导更多观众去了解《绝命毒师》这部真正的经典,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点击卡片即可关注」


THE END
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