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娱乐新闻 / 生产主体多元扩张、商业模式多维重构,微短剧的主流化进路
近年来,微短剧成为视听内容发展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一极。
在内容制播、资本加持、用户需求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多元生产主体积极参与并主导着微短剧的创作、分发、传播及变现。
在这一过程中,各赛道竞争愈发激烈,也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体系,微短剧的生产效率和内容质量在不断进阶。
在多元生产主体的推动下,微短剧也在积极探索多重价值的转化与提升。
现实探索:微短剧生产主体的多元扩张
《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占整体网民的52.4%。据行业机构预估,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达504.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90%。
微短剧的迅猛发展背后伴随着生产主体的多元化扩展。
从生产主体角度来看,原生短剧公司和从MCN机构、短视频制作转型而来的微短剧制作公司大量涌现,由网络文学平台转型的微短剧制播主体相应崛起,形成了以发行、制作、投放为一体的闭环生态链。
此外,传统影视公司以及知名导演、影视创作人纷纷转型参与微短剧制作,长视频、短视频平台持续对精品微短剧生产制播进行扶持和入局,主流媒体也在2024年开始加速入场微短剧制播。
在如此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下,微短剧新的生态体系得以迅速形成并不断发展。
(一)网络文学平台型制播主体强势崛起
微短剧在产业、平台、形态等多方面呈现出融合和边界消弭的特征,催生了多类型的平台型制播主体。
平台型制播主体不仅负责微短剧的内容创作与摄制,还通过自有平台或合作平台进行内容分发和推广。
这些平台型制播主体包括视频平台、网络文学平台(以下简称“网文平台”)及其衍生的应用程序。
近年来,网文平台作为微短剧产业中较早期且全面的参与者,已经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例如,番茄小说、点众科技、九州等平台在微短剧的数量、质量和热度上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自2022年起,网络文学与微短剧融合的力度加大,众多网文平台专门推出微短剧APP,采用自主制作或合作制作的形式,积极参与微短剧的生产,并通过自有平台发布内容。
具体来说,点众科技采用了摄制、宣发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并推出“河马剧场”和“繁花剧场”两个短剧APP,分别提供免费和付费内容。
番茄小说在大规模出售小说版权分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微短剧的业务。首先是在番茄小说APP内开辟免费的微短剧频道,将自制的微短剧或由番茄自有版权小说改编、其他公司出品的微短剧在平台上投放。
另外,番茄小说将大量IP授权给同属于字节跳动旗下的红果短剧APP,红果短剧也凭借海量的内容和流量推广的优势迅速成为2024、2025年短剧平台中的领先者之一。
近年来,网文平台已经成为微短剧产业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凭借内容创作的优势不仅通过版权合作、投资或主控出品等方式深度参与微短剧的生产,还通过自主开发应用程序,将微短剧业务扩展至产业链的下游。
(二)原生性短剧制播主体规模化涌现
原生性短剧制播主体与微短剧几乎同步成长,并实现了从初期的无序发展到逐步有序化、规模化发展的转变。
该类主体主要包括专注于微短剧创作的原生公司以及由短视频公司、MCN机构转型而来的制作方。
近年来,除了北京和上海等传统的影视制作中心,西安、杭州、长沙、郑州等地也逐渐成为微短剧制作的重要基地。
这一现象反映出地方制作公司凭借丰富的摄制经验和高效的制作团队,在短剧领域的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步实现规模化运作,形成了完整的制作链条。
杭州的原上慕光公司凭借其在女频题材领域的深耕,迅速成为该细分市场的领先制作团队之一。而另一家成立于长沙的于今无量公司,也在短短半年内推出了13部千万级播放量的爆款微短剧。
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制作团队和MCN机构的转型,也是推动微短剧市场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诸多MCN机构在转型之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剧情类短视频账号和网红达人资源,具备较为丰富的内容传播与运营经验。
尽管这些机构在传统影视摄制上经验相对不足,但他们擅长捕捉用户情绪、解构社会热点,不仅结合网红的媒介形象来设计剧情,还利用网红的粉丝效应来增强内容的传播力和黏性。
例如,十月初五影视旗下的短剧厂牌听花岛通过强大的选题策划能力,迅速在微短剧领域崭露头角。
2024年国庆期间,听花岛推出了融合穿越和革命战争元素的主旋律微短剧《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不仅登上了抖音短剧榜首,还成为国庆期间的视听文化现象之一,充分体现了MCN机构在内容创新与市场推广方面的竞争优势。
(三)影视大厂与影视人加大探索
自2019年以来,传统影视公司如华策影视、欢喜传媒、开心麻花等,依托深厚的品牌效应与丰富的IP资源,逐步加大对微短剧创作的投入,推出涵盖爱情、悬疑、玄幻等多种类型题材的作品。
在这些探索中,开心麻花注重喜剧赛道,其首部微短剧作品《亲爱的,没想到吧》获得了较大关注。
2022年以后,越来越多的传统影视公司开始组建专门的微短剧创作团队,部分公司甚至成立了独立的微短剧子公司。
柠萌影业、华策影视、完美影视、大步向前等公司均设立了各自的短剧厂牌,并组建了专门的创作团队。
此外,这些传统影视公司与各大视频平台展开紧密合作,在制作过程中沿用了长剧的高标准要求,部分影视公司还尝试将新技术手段引入微短剧创作中,如通过互动性设计增强观众的参与感。
与此同时,众多知名导演也开始涉足微短剧创作领域。香港导演王晶改编其经典作品《与龙共舞》,拍摄了微短剧《亿万傻王子》。周星驰不仅将其电影代表作《大话西游》改编成微短剧,还与抖音平台联合开发“九五二七剧场”,创作的《金猪玉叶》两季总播放量突破4亿次。
除此之外,诸多网络大电影的导演也纷纷转向微短剧市场。由于微短剧与网络大电影在拍摄手法与情节结构上有一定相似性,网络大电影创作者能迅速适应并参与到这一新兴领域的创作中。
(四)长短视频平台强化布局
微短剧在十多年前发轫于长视频平台,但受制于当时的技术和用户接受度没能得到广泛推广和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用户碎片化媒介体验需求的增长,微短剧在信息碎片中凝结引发情感共鸣的符号,助力短视频平台弥补内容缺陷,争夺日活用户。
在短视频平台方面,快手较早布局微短剧,并通过厂牌化、档期化的运营模式实现该领域的发展;抖音则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强大的运营能力,联合业内头部影视公司推出系列计划,提供资金和流量扶持,重点发展题材新颖、制作精良的微短剧。
以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为代表的长视频平台则更注重纵向挖掘微短剧的多重价值,探索其在内容深度和形态创新上的可能性。
爱奇艺通过分离运营横屏和竖屏微短剧,推出不同剧场,并借助综艺IP开发衍生短剧;
腾讯视频先后推出“火星计划”和“十分剧场”,并在2024年重点推进现实主义题材微短剧,围绕“烟火气、少年气、新鲜气”三大方向进行内容创作;
芒果TV自2019年起启动“大芒计划”持续扶持精品微短剧,并在2024年推动“微短剧+乡村振兴”模式,推出了系列乡村题材微短剧,如《村EO又美又飒》《霸道村总爱上我》和《重生之我在村里当顶流》。
此外,2023年6月,在线音频平台喜马拉雅与芒果TV、达盛传媒联合推出了短剧《传闻中的陆神医》,实现了微短剧在音频与视频平台的同步联播。
(五)主流媒体加速入场
政策、市场、自身转型发展的需求,都驱动着主流媒体在近两年加速进入微短剧领域,并为微短剧的生产设立了更高的标准和门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了“微短剧里看中国”生态合作计划;各地方广电媒体也通过项目合作制的形式与微短剧企业及各大视频平台联合创作,推动行业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此外,主流媒体积极拥抱新技术,探索将人工智能与微短剧创作有机结合。央视频平台先后上线了《英雄》《爱永无终止》《奇幻专卖店》三部由AI生成的微短剧,为AI赋能微短剧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地方广电媒体围绕社会现实议题开展微短剧创作,并成立相关厂牌。
例如,浙江卫视与抖音、西影传媒联合出品的现实题材微短剧《南辕北辙的我们》在浙江卫视播出后收获不少好评。
广西广播电视台、江西广电传媒集团、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等也相继推出了微短剧创作计划。
为了进一步拓展微短剧的创作路径,广电媒体还将微短剧IP与综艺进行联动,如在2024年10月东方卫视便播出了“微短剧+综艺”的真人秀节目《开播!短剧季》。
传统广电在加速布局微短剧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微短剧的创作特点,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实践,以找到艺术与商业的平衡点,为微短剧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影响:内容、渠道、商业模式的多维重构
微短剧的制播主体呈现出复合多样的特征,而这些多元制播主体的生成和发展给微短剧在内容生态、传播形式、消费方式等方面的更迭与创新带来了新的变量。
(一)内容形态的摸索与迭代
1.题材的多元化与主流化
在政策引导、观众需求、市场竞争、技术革新等多方因素共同推动下,微短剧创作题材逐渐扩展。
首先,题材越来越多元化。艾瑞咨询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显示,长、短视频平台的微短剧题材均以爱情主题为主。
但短视频平台侧重呈现社会现实问题,并且题材类型相对分散,呈现出多元内容融合发展的态势。长视频平台则主要围绕古装剧和都市题材进行创作,并探索奇幻、悬疑、喜剧等新的题材内容。
其次,微短剧的题材呈现出向主流化开拓的态势,尤其表现在对现实题材的深入开掘上。
例如,微短剧《超越吧!阿娟》由电影《雄狮少年》衍生而来,将人物成长历程与传统的舞狮技艺结合;《小圆满》围绕女性在生活中面临的困境展开叙事;
《司法所的故事》讲述了基层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调解民事矛盾的故事,呈现出人生百态;《逃出大英博物馆》凭借拟人化叙事引发观众对文物保护议题的关注。
这些作品在思想价值和艺术水准上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可。优质的微短剧内容对文旅融合的赋能效果也得到印证。
2024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计划。之后,多个地区和平台出台优质微短剧扶持政策。
该计划推出的代表作品之一《你的岛屿已抵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湖南常德桃花源的文化旅游热潮。
除了文旅产业,众多头部制作公司和主流媒体也开始探索“短剧+乡村”“短剧+体育”“短剧+城市品牌”等新兴领域。
2.叙事模式的多元化与互动性
微短剧在叙事方式上承袭了“爽文”模式,但随着多元化制播主体的参与,叙事模式和风格也开始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融合性的特征。
首先,在竖屏和横屏叙事方面的探索逐渐成为微短剧创作的重要方向。根据当前主流的创制标准,竖屏微短剧不再单纯依赖快节奏剪辑和低俗化元素,而是通过创新拍摄手法,结合光影与人物表情等细节,提升作品的整体观赏性。
横屏制作也逐渐成为微短剧创作的重要形式。相较于竖屏叙事,横屏微短剧在创作理念和制作标准上更接近传统长剧,强调“体验式”和“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这类作品的时长往往在15分钟及以上,并且在开篇几分钟内融入多重元素,例如《古相思曲》《招惹》和《虚颜》等剧集在开篇中就设置了穿越、复仇、换脸等情节,通过强烈的角色冲突和频繁的剧情反转吸引观众。
其次,互动微短剧也正在得到探索。例如,腾讯视频推出的短剧《摩玉玄奇2》在原版之外还推出了互动版,让观众能够根据自身的偏好对剧情的发展方向进行调整。这种互动模式为观众提供了“双向接受”的审美体验。
3.新技术的应用与探索
在技术层面,以传统广电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及数字平台正在积极推动新型技术在微短剧制播中的应用。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引入AIGC技术拓展微短剧的题材边界。例如,抖音推出AIGC生成的科幻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快手推出AIGC原创奇幻微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
二是通过AI技术增强视听效果,提升剧集的表现力与观众的沉浸感。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微短剧《中国神话》利用AI技术生成剧中的图片、视频、音乐和配音,结合虚拟场景和智能配音的运用进一步丰富剧集的情感层次、提升观众的沉浸体验。
然而,AI技术在人物表演、动作交互以及场景一致性等方面存在技术短板,目前在微短剧中的运用尚有一定限制。
(二)传播渠道的扩张与泛化
近年来,微短剧的传播渠道呈现出快速扩张的趋势,逐步形成了跨媒介的传播矩阵,构建了多触点、跨平台的传播网络,而且在国内外的多重传播路径中得到了充分的覆盖。这背后与多元生产主体的推动不无关系。
1.传播渠道的多元拓展与跨媒介融合
微短剧的传播渠道不再局限于某个单一平台,而是通过多种平台的融合与互补形成了广泛的传播网络。
当前,长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各大长视频平台,如爱奇艺、优酷等纷纷开设微短剧专栏,提供专门的剧集展示空间。
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利用评论、转发等互动功能,实现了微短剧内容的社交化传播。
此外,微短剧的传播还依赖于精准的市场投放。头部微短剧公司如点众科技借助腾讯广告、巨量引擎等分销平台,通过付费投流进行内容推广。
2.传统媒体带来大屏市场拓展
随着以传统广电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入局,微短剧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有了诸多新可能。
在大屏市场,OTT(流媒体服务)、IPTV(网络协议电视)和DVB(数字视频广播)等渠道逐渐成为微短剧传播的重要阵地。
最初,OTT平台如爱奇艺、优酷等已在大屏市场展开布局,成为微短剧进入电视屏幕的重要渠道。
而微短剧也通过IPTV平台进行播放,如2023年《欢喜一家人》在湖南和江苏等16个省市的IPTV平台播出。
2023年12月,湖南卫视推出的网络微短剧《风月变》成为国内首部在卫视上星播出的微短剧。
此后,浙江卫视、重庆卫视等多家电视台也相继播出微短剧。浙江卫视的《南辕北辙的我们》实现了竖屏微短剧的上星播出,标志着微短剧逐步进入传统广电的主流播出阵地。
3.海外市场扩容与跨文化传播
拓展海外传播渠道、实现跨文化传播,成为微短剧发展的重要路径。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国内内容创作者、娱乐公司、影视制作机构、投流平台等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微短剧的出海不仅为中国数字娱乐行业开辟了新的市场,也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
微短剧在亚洲市场主要通过译制剧进行传播,而在欧美、中东等地区则采取了本土化改编策略,例如,一些微短剧融入“狼人”或“吸血鬼”等西方文化元素,以吸引当地观众。
中文在线旗下的Reelshort平台以北美市场为核心,推动微短剧本土化进程。
该平台在剧本改编、演员选拔以及场景设计等方面,注重契合当地观众的审美观念与文化诉求。
此外,一些出海的短剧公司还邀请海外制作团队进行合作,如《天涯小惹娘》与新加坡的制作班底合作,融入东南亚文化元素,既降低了制作成本,又增强了本地观众的共鸣,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
(三)商业模式的探索与更迭
近年来,随着产业内各主体间合作模式的不断革新和变现手段的持续探索,微短剧市场的商业化进程在持续探索与变迁。
1.平台分账机制的改革与升级
平台作为流量分发者,始终在微短剧的商业生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近年来,主要平台(如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快手等)逐步调整和升级了分账规则,重点在内容单价、评价体系、分账周期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内容创作者能够更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变现能力。
短视频平台通过精准的用户分层和分类增加了平台与内容创作者之间的互动与反馈,提升了用户的活跃度和黏性,反哺微短剧的定制化生产。
2.投流闭环与会员管理的实践
小程序微短剧的崛起形成了“投流—转化—再投流”的商业闭环。在内容被授权给分销商后,分销商通过二次加工内容并交由代理商投放,从而引导C端用户付费观看。
例如,《替身》和《无双》等短剧通过小程序实现了大量的付费转化,展现了这一模式的潜力。
网络视听平台通常采用按集采购内容的方式,通过会员付费进行盈利。平台通过精细化的会员管理,推动会员专属内容的大规模生产,以增强长尾内容的传播力,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内容—用户—平台—会员”的运营体系。
然而,很多观众对会员制付费的接受度较低,同时对“小额多次”收费模式也较为敏感。
与此相对应,各大平台探索免费观看模式。红果短剧APP就从会员模式转变为完全免费模式,以大量内容吸引用户,而用户量和内容消费时长的增加也给平台带来了持续增长的广告收入。
3.广告营销与品牌合作的创新发展
除了传统的付费模式外,广告营销也是微短剧的重要变现手段。平台通过植入广告、剧情中的品牌合作以及IP授权营销等方式进行变现。
更进一步,品牌营销日渐成为微短剧变现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不仅仅限于产品广告,还包括电商带货、跨界品牌联名等新方式。
2024年,微短剧的品牌合作数量显著增加,尤其是在美妆、电商、家电、饮料等领域。
品牌通过定制微短剧将产品卖点与剧情紧密结合,实现了品牌与内容的深度融合。例如,美团、韩束、珀莱雅等品牌通过与微短剧的合作,推动了产品销售和品牌曝光。
进路:微短剧主流化探索的多重要义
近年来,随着国家广电总局对微短剧行业的规范、引导与扶持,微短剧逐渐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正在朝着精品化、多元化与融合化的方向发展。
这些趋势在创作传播、产业发展、跨界融合和国际传播等多个领域都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
各个维度的探索都回应着政策、市场和观众的需求,共同推动微短剧迈向主流化进程。
(一)精品化:聚焦社会现实与价值引领
随着微短剧市场的不断扩大,市场中出现了低质、同质的作品。这些作品未能充分回应观众,尤其是注重题材多样性与内容深度的年轻观众正不断提高审美期待。
因此,微短剧创作逐渐聚焦现实题材,探索讲述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故事。
2024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计划促进微短剧与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线下经济交融交汇,创作出一批兼具文化内涵与现代审美的微短剧。
此外,为推动微短剧创作质量提升,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微短剧专业委员会于2024年5月成立,并启动“金帧计划”,旨在孵化高端创作人才、扶持精品项目。
部分省市也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鼓励优秀微短剧创作机构和创作者。
而管理部门对于微短剧的监管也逐渐强化,推动作品的合规化与高质量。
(二)多元化:拓展创新发展路径
在多元生产主体的参与下,微短剧在多个维度上进行着创新化开拓。
在技术创新方面,通过运用虚拟现实(VR)、扩展现实(XR)等新技术,微短剧正在推动作品向沉浸式、交互式的方向发展。
例如,《柒两人生》利用虚拟制片和人工智能提升了生产效率,并在特效制作上取得突破。
在传播方式上,微短剧采用多渠道策略,线上与线下联动日益紧密。
各省市将微短剧作为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探索将微短剧的故事场景与地方特色资源结合,推动文化与商业融合。
此外,微短剧的“出海”战略也在逐步推进。未来,随着内容质量的提升和成本的优化,微短剧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前景可观。
在商业模式方面,微短剧正向多元化发展,平台会员制、品牌植入、粉丝打赏及粉丝经济成为重要支撑。
这些多样的模式不仅为微短剧的创作提供资金支持,还促使创作者从追求爆款注重质量转变。
(三)融合化:跨界合作赋能行业发展
微短剧正从单一的文化娱乐产品向多领域拓展,展现出多产业价值。
例如,“微短剧+文旅”“微短剧+非遗”“微短剧+乡村振兴”等项目通过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升级,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同时,微短剧与电商、政务等领域深度融合,为多领域多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产业链方面,各地积极建设微短剧数字内容基地,与地方景区、博物馆合作,实现文化资源深度整合。
一些地区还与高校合作,设立人才培训中心,完善产业体系。此外,IP开发成为微短剧新的增长点。由经典影视、热门游戏改编的微短剧能在年轻观众中形成强大的粉丝效应。微短剧IP的孵化,如衍生品(文创产品、手办等)和相关节目的开发,有助于多元化价值的输出。
综上,微短剧主流化探索涵盖了精品化创作、多元化传播及融合化发展三大趋势。
尽管微短剧在现阶段行业覆盖面不断扩大,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仍在。为了持续推进“优质创意+技术助力+正向引领”的模式,国家广电总局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如加强对“霸总”题材管理、鼓励塑造正面中老年人物形象等,以确保内容符合主流价值观念。
未来,微短剧需在内容上精耕细作,聚焦社会现实;技术层面不断创新,提高制作水准;探索多元传播与商业模式,满足观众需求,拓展市场发展空间。
唯有如此,微短剧方能有望实现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有机统一,走出更宽广的创新之路,形成更稳健的产业发展路径。
「狗头萝莉」的故事
4467 - 2025-04-13《误杀3》曝片段 刘雅瑟张榕容传递女性互助力量
3463 - 2025-04-12《操纵者》上线,张子健刘威葳主演,抗日谍战剧,走爽剧路线
3114 - 2025-04-13《暗夜与黎明》今晚收官 陈哲远聂远邢菲姚安娜共展初代公安风采
2806 - 2025-04-13《香水佳人》首播,女性苦情剧,一妻一妾的悲惨生活,适合老年人
2051 - 2025-04-13葛优“好人团”好事连连看!《爆款好人》正式上映
1957 - 2025-04-10EXO金钟仁将于5月11日入伍 将于2025年2月退伍
1772 - 2025-04-12苗苗崩溃痛哭,郑恺被全网痛骂:别装“好男人”!
1705 - 2025-04-12SEVENTEEN夫硕顺将于2025年1月初回归 目前正在积极准备中
1469 - 2025-04-12张元英百变造型 眼神妩媚明艳动人
1212 - 2025-04-12林更新cos大司命 眼神凌厉魅力十足
1023 - 2025-04-12小鬼-王琳凯生日演唱会来袭 DEADLINE巡演首站登陆深圳
937 - 2025-04-12贾玲公司大碗娱乐发声明 谴责侵犯肖像权行为
817 - 2025-04-10汪小菲晒信用卡购物单 网友发现疑似有大S再婚时的头纱
797 - 2025-04-09